早年间,美国有家电视台,播出了个很轰动的节目。
主持人做简短介绍,请一位极有声望的心灵导师出场。
导师向观众展示一只许多小抽屉的木箱。
把木箱留给主持人,然后心灵导师转过身,背对观众。
他要表演的是:透视你的心!
愿意接受心灵导师的咨询的观众,请举手,主持人随机派叫。
第一个上来的,是位家庭主妇。
心灵学导师并不回头,略微沉吟了一会儿,开口说:“请主持人拉开木箱上标号为6的小抽屉,取出里边的信封,交给这位观众。”
主持人依言照办,打开6号抽屉,里边果然有只信封。
主持人把信封递给上台的主妇。
主妇狐疑的打开信封,看了一眼,顿时瞪大了眼睛,然后她泪如雨下,失态的嚎淘起来。
好半晌,才泣不成声的说:“导师,你看到了我的心里,看到了我这些年来的辛酸心路。你一定是上帝派来的!
我的心事,从未对任何人说过,可是你却早已写好,放在抽屉里等待我。从现在起,我可能对上帝不够恭敬,但绝对信任你。”
“谢谢,”心灵导师对观众的动情,视若寻常:
“下一位。”
下一位上场的,是位工程师。
工程师上台,心灵导师仍不回头,沉吟片刻,说道:“请打开标号为12的小抽屉,取出里边的信封,把信件交给这位观众。”
主持人依言照办。
工程师狐疑的接过信封,取出里边的信,看了一眼,顿时惊呼起来:
“我的上帝,这简直太神了!我心中最隐密的事情,从未告诉任何人。如果不是我亲眼目睹,我是不会相信的。”
心灵导师无动于衷:
“下一位。”
第三位上台的,是个小学教师。
心灵导师仍是背对观众,沉吟片刻,吩咐道:“这一次,请打开标号为7的小抽屉。”
主持人打开7号抽屉,取出里边的信封,递给小学教师。
教师打开信,看了一眼,也惊呼起来:
“不可思议!无法理解!你如果不是上帝本尊,那就是魔鬼现身!你在我出现之前,就预知了我从未对人说起过的心事,这是不可能的,却是我亲眼见到的。
心灵导师懒得理他:“下一位。”
这不可思议的表演,让台下观众惊疑不定,纷纷举手要求上台。
但无论谁上来,那只小木箱中,必有一只抽屉里装有一封写给你的信。
看到这封信的人,或是失声尖叫,或是失态嚎淘。
这位心灵导师,他知道每个人的心事 —— 而且,在见到这些人之前,他就已经把每个人的心事写好,封存在木箱里的抽屉里。
真是太神奇了!
主持人和每个上台的观众,都知道自己与这位心灵导师,是生平第一次见面。而他竟然先知先觉的察知自己心底的隐密,这只能用「神迹」来解释。
显然,上帝是真实存在的。又或者,这位心灵导师,是位具有神异能力的人。
对此,观众们深信不疑。
然后,主持人宣布:“节目正式开始。”
什么?前面那几番神迹展示,还不算正式节目吗?
主持人请所有拿到信封的观众上台,按次序站好。
先请第一位观众,泣不成声的家庭主妇,取出她的信封,念给大家听。
家庭主妇哭成了泪人,拿出信纸,边抹眼泪边念——
你不是没有考虑过摆脱眼下的一切,但你狠不下心来。
善良已经成为你的软肋,让你屡遭欺骗。你知道这对来说太不公道,只是为了你的至亲所爱,你选择了隐忍。
但你的心,越来越失望。
他们已经习惯于把你的大度与包容,视为软弱可欺,就连你自己都把握不准了。
改变?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带来的任何伤害,都是你无法接受的。委屈与无奈,你已经默默承受至今。
家庭主妇念完。主持人请第二位观众,工程师念出他的信。
工程师念信之前,看了好一会儿家庭主妇,这才吞吞吐吐的念起来。
他一开口,台下的观众顿时骚乱起来。
工程师念的,竟和家庭主妇的一模一样。
奇怪。
轮到第三位小学教师念他的信 ——
他一开口,观众再度骚动。
小学教师的信,居然也跟家庭主妇、工程师的信一模一样。
依次往下,每个观众念出来的,都是同一封信。
——原来,在心灵导师的箱子里,每只抽屉里的信,都是一样的。
—— 每个上台的观众,拿到的都是同一封信。
可为什么,拿到信的观众们,有的哭,有的笑,有的惊叫上帝下凡,有的尖叫魔鬼出世呢?
这时候,主持人才说出真相。
这位所谓的心灵导师,根本不是什么有奇特功能的人。
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心理学家。
他在研究,人类社会的共同的情绪与情感。
上台的每位观众,拿到的信完全一模一样。
可每个人都声称,这封信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,从未对人说起过的隐密。
—— 这是因为,在这封信中,表达了现代人的共有的情绪与情感。
让我们把那封信再拿回来,认真的看一下:
你不是没有考虑过摆脱眼下的一切,但你狠不下心来。善良已经成为你的软肋,让你屡遭欺骗。你知道这对来说太不公道,只是为了你的至亲所爱,你选择了隐忍。但你的心,越来越失望。他们已经习惯于把你的大度与包容,视为软弱可欺,就连你自己都把握不准了。改变?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带来的任何伤害,都是你无法接受的。委屈与无奈,你已经默默承受至今。
这封信所表达的,是现代人共有的心态。
—— 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善良的,并因为太善良而屡屡吃亏受骗。
—— 多数人都认为,自己遭受到了不公正甚至极不公正的对待。自己本应该得到更多。
—— 并且,大多数人都认为,自己为了家庭、朋友、生活,付出极大代价。
总之,心理学家精心写出来的这封信,就是上面的三句话,经过变形组合而构成。
每个拿到信的观众,都惊呼说出了心中的隐密,只是因为这是现代人共有的情绪与心态。
这个节目的真相,让参加的观众大失所望。
此前,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,现在才发现,就连他们的想法,都和别人毫无区别。
这真是太令人沮丧了。
上面说的这个节目,实际上是前些年特异功能甚嚣尘上之时,心理学家看得窝火,就从书斋里跑出来,专门制作了这么个节目,用以戮穿那些特异功能大师们的心理幻象。
但这个节目,确实也揭破了现代的共同情绪:
委屈!
每个人,都活得倍感委屈。
委屈,是认为自己太善良,却没有获得回报。
委屈,是认为自己为亲友同事做出了太多的牺牲,但这些付出,却统统被无视了。
委屈,是认为自己有多次伤害他人的机会,都被自己高风亮节的放弃了。而在事后,却未获得丝毫感激。
许多人背负这种委屈心结,甚而至于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庄严,每一天,都为自己悲壮的牺牲所打动。
但是,心理学家通过这个实验,已经把话说明白了:
这是一个人人皆委屈的社会,不用再去“牺牲”自己的感受,来指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回报了。
但是为什么,现代人普遍满怀委屈?
确实有些人是真的委屈。这种真实的委屈,也分大小。有的人遭遇到很严重的不公正 —— 诸如处身于一个极端不公正的社会里。又或是遭遇到令人发指的权力伤害。
但大部分感到自己遭受了莫大委屈的人,委屈都是自找的:
过度牺牲、付出、委屈求全、看低自己、要面子、在乎别人的评价、不好意思拒绝人、真实情感不敢且不愿意沟通、不爱自己、自卑......
这样的心智与行为模式,造成了他们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对等感,然后衍生出压抑、委屈、愤怒等情绪。
这种委屈其实有的选,也就是 ——他们明明可以选择不受委屈。
只是,他们不愿意看到与面对自己的问题,依然选择呆在那个让自己饱受委屈、受害者的位置。好让自己因此得到更多的道德高度、更善良的形象。
面对真实的自己、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创伤,实在是太难了。
虽然委屈、牺牲、付出很难过,但比起改变,他们更愿意呆在安全的痛苦里。
人和人区别不大,智商相差无几。
但每个人的思维模式,却是完全不同。
至少有两种思维,让人分别成为进取者,与委屈者,或抱怨者。
进取者,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,并认可现实生活的存在性。认为要达成于个人的奋斗目标,就必须从现实生活中,一步步的走过去。
委屈者,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,但他们拒不认同现实工作或生活。他们把工作生活中的一切常态,视为对自己的迫害。
在这类人的心里,迫害是全方位的,别人的存在是对他的迫害,工作生活是对他的迫害,甚至连无生命的物体,都在参与对他的迫害—— 有些人愤怒时会踹桌子,踢椅子,摔杯子,砸碟子,打妻子,骂孩子。
总之,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存在,都让他超级的不爽。看什么都不顺眼。
具体来说,面对工作的问题时:
进取者会很亢奋,因为这是他显露本事的时候,他就是靠了这个,和这个社会交换,获得生存资源。
而对于委屈者来说,这一切都意味着对他的伤害,是别人故意难为他,陷害他。
再打个比方,在追异性这方面,委屈者会问:凭什么好姑娘不让我睡,凭什么?进取者则会问:我要怎么做,才能够成为女孩子喜欢的类型?
找工作时,委屈者会问:凭什么我找不到工作?凭什么?进取者会问:我要如何做,才能让老板们跑来找我?
你接受现实,就会心态平和。
你不接受,自然就倍感委屈。
因为你已经很努力了,可现实仍然是现实,你说你能不委屈吗?
由此,从这个实验中,我们就获得了几个或可有益于我们的观点:
1摆脱“受害者”、“委屈者”的状态
我们有一万种方法能让自己真正好起来,但前提是 —— 让自己从一系列委曲求全的标签中走出来:牺牲、过度付出、受害者、委屈者。
你心甘情愿的去做,做完为自己的行为和感受负责,不要一边做一边觉得“我都是为了谁谁谁”。
没人喜欢被这样的付出感绑架,也没人需要这样的付出。
不想做就不做,张开嘴,把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。
2不要用付出来刷自己的存在感
这世上委屈的人多的是,不多你一个。
委屈并不会换来我们想要的幸福生活,只会让别人充满愧疚感和负累感,久而久之,对方就会厌倦而远离。
别再为“我没办法”,“我不得不做”,作为付出的理由。问问对方,对方真的需要你这样做吗?
3不用刻意去善良,做真实的人
当一个真实的人,比当一个“好人”要重要的多。
刻意的善良就是虚伪。而虚伪的人是不会换来功德与福德的。
如果你很在意别人的评价,那就去看看自己的内心 ——自己到底是有多自卑,需要靠得到别人的认可来获得价值感。
4独处时,检测下自己的信念
找一个时间,与自己独处,检测一下自己的信念。
你觉得委屈吗?
为什么委屈?
哪些事情让你觉得委屈?
认真的想一想,把思绪整理在纸上和日记上。
当你写下来的时候,你就会看见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—— 事实上,我们是为了自己的某些诉求,才做了这些事情,对吗?
然后,当我们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,我们就压抑了很多委屈和愤怒。
不要期待任何人对我们的感受负责,能满足我们自己的,能为我们自己感受负责的,只有我们自己。
你希望成为哪种类型的人,就需要获得哪种类型的思维方式。
注意你的思想,它会成为你的行动。
注意你的行动,它将构成你的思想。
当你意识到思维需要改善,就意味着全新的机会。